2014年7月1日 星期二

自然課

第一節的自然課,主要是教國二下學期的「浮力」,而第二節課的時間,則是做期末的學習認證。

浮力,簡單來講有幾個關鍵詞,包括了受力面積、正向力大小,以及距離液面的長度(深度?),還有液體的密度這四項。

因為在水中,物體都是受到四面八方的浮力,而橫向力的大小在這課題裡,反而稍微比較不重要,所以我們只管上、下所施給物體的浮力。

假設一物體在液體中靜止不動,則此時他受了三個力,分別是重力(地心引力)、往上的浮力以及往下的浮力,因為物體不動,所以往上的力=往下的力+重力。那如果物體漂浮在液面上呢,則代表往下的浮力+重力<往上的浮力。

而浮力,以正方形A方塊為例子,靠近液面的面積設為A平方公分,而最遠於液面的面積設為B。所以此時我們將A平方公分乘以「此面積與液面的距離」再乘以液體的密度,則可得知此物體在水中所獲得向下的浮力。

而相對的,B平方公分乘以「此面積與液面的距離」再乘以液體的密度,一樣可求出水中,此物體所獲得向上的浮力為多少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